投稿中心

审稿中心

编辑中心

期刊出版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引用本文:黄清辉.关于科技论文中规范使用“氨氮”等相关术语的探讨与建议.湖泊科学,2020,32(2):596. DOI:10.18307/2020.0227
HUANG Qinghui.Discussion and suggestion for correct expression on the item"ammonia nitrogen" in academic articles. J. Lake Sci.2020,32(2):596. DOI:10.18307/2020.0227
【打印本页】   【HTML】   【下载PDF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EndNote】   【RefMan】   【BibTex】
←前一篇|后一篇→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本文已被:浏览 10299次   下载 2584 本文二维码信息
码上扫一扫!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关于科技论文中规范使用“氨氮”等相关术语的探讨与建议
黄清辉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
《湖泊科学》编辑部:
在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氨氮、氨态氮、铵氮、铵态氮等术语.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湖泊科学》已发表论文,发现这些术语的使用频率依次如下:氨氮(293篇)、铵态氮(189篇)、铵氮(30篇)和氨态氮(25篇),有些论文在使用相关术语上存在不规范甚至错误的现象.
水体中总氨(total ammonia)包括非离子氨(unionized ammonia,NH3,也称游离氨,free ammonia)和阳离子形态的铵(ammonium,NH4+,也称铵盐)等存在形态,NH3对水生生物有毒性,而NH4+被认为是没有毒性的或者显著低毒的.随pH值和水温的变化,两种形态会发生相互转化,pH值和水温越高,非离子氨形态比例越高,在夏季pH为8.5~9.0的水体,NH3可占20%~50%.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分析测定方法,不论是分光光度法、蒸馏-中和滴定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还是离子色谱法,两者很难分离并分别测定.因此,在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等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水质指标——氨氮(NH3-N),实际上包括上述两种形态(NH3+NH4+,以N计),严格来说是广义上的总氨氮(Total Ammonia Nitrogen,TAN),而在现行的《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正是将测定的“总氨”(NH3+NH4+)浓度用于其监测项目“非离子氨”(NH3)浓度的推导.
“铵氮”(NH4+-N)过去曾经在1987年版的《水质铵的测定》系列国家标准分析方法中使用,后来在2009年修订后发布版中,将测定指标“铵”和“铵氮”统称为“氨氮”(NH3-N),即为现行国家环保标准中的规范表述.因此,参照现行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水质氨氮的测定》系列分析方法(2009年:水杨酸分光光度法、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蒸馏-中和滴定法;2013年:连续流动注射-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或者《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2002年)测定的氨氮(即指总氨,包括NH3和NH4+两种形态),在论文中应该用氨氮(NH3-N)规范表达,而不应该用氨态氮(NH3-N)、铵氮或铵态氮(NH4+-N或NH4-N)等表达.
当然,在定性描述氮元素存在形态时,可以用非离子氨态氮(NH3-N)、铵态氮(NH4+-N)表达;随着新技术发展,如果这两种形态可以单独测定出来,则也可以采用类似说法分别描述两种形态氮的浓度.
综上所述,建议广大的科研人员、业务化技术人员在开展河流、湖泊、水库及海洋等地表水、沉积物间隙水、土壤孔隙水和地下水,以及污水等水质分析时,需参考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水质氨氮的测定》系列分析方法,规范使用氨氮(NH3-N)等术语,相应的英文术语(ammonia nitrogen)也要规范使用并广泛宣传.
关键词:  
DOI:10.18307/2020.0227
分类号:
基金项目:
Discussion and suggestion for correct expression on the item"ammonia nitrogen" in academic articles
HUANG Qinghui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Abstract:
Key words: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