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科学》“环境DNA”专辑征稿启事
环境DNA (Environmental DNA, eDNA) 是指环境介质(水、土壤、沉积物、生物膜、空气等)或混合生物组织中存在的生物遗传物质(DNA)。2008 年,Ficetola等人首次将环境DNA技术应用于追踪受控环境和自然水体中的美洲牛蛙,这为野外场景下大型水生物种的精准快速检测开辟了新的视角。利用环境DNA 监测和量化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生态学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进步之一,现在通常被用作监测物种和群落的非侵入性手段。与传统的生物监测不同,环境DNA监测具有非侵入性、成本低、快速、高敏感性和结果数字化等特点,有助于准确识别各类水生物种,同时降低了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迄今为止,使用环境DNA 进行的研究已在实验室和野外鉴定出许多水生生物,包括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等。基于环境DNA 的方法尤其适用于水生生物调查,特别适用于早期检测和监测稀有、隐蔽、濒危和入侵物种。尽管会受到环境DNA的物理收集方法、所使用的分子方法和参考文库的影响,现有的环境 DNA 技术能够从容易收集的环境样本中标准化地检测生物物种。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环境DNA 元条码(metabarcoding)在监测整个水生生物群时越来越受欢迎,其分类范围也越来越广。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环境DNA技术正在改变生物数据的获取方式,环境DNA数据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新见解,在水生生态系统的调查和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目标物种监测、生物多样性评估、生物量估算和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并为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应用实践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在我国,环境DNA技术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为了系统总结我国水环境水生态研究、监测、评估及管理工作中环境DNA领域的应用成果,梳理淡水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水库及湿地等)环境DNA 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湖泊科学》编辑委员会研究决定,组织出版一期“环境DNA”专辑。
1 征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环境DNA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方法学研究
——环境DNA在特定目标物种(外来种、濒危物种等)监测中的应用
——环境DNA与水生生物生物量估算和种群动态研究
——环境DNA在水生态系统功能和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环境DNA与传统水生态监测的比较研究
——环境DNA与水生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等)评估
——水体沉积环境DNA记录与古环境、古生态
——环境DNA与水生态环境管理
2 稿件类型
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学术争鸣、数据集论文。
3 特邀编辑
张效伟教授(南京大学)
姚蒙教授(北京大学)
金小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王备新教授(南京农业大学)
4 日期节点:
征稿截止日期:2024年12月31日;专辑出版日期:2025年7月6日(《湖泊科学》,第37卷第4期)
敬请关注,欢迎投稿、咨询。请登陆《湖泊科学》官网(http://www.jlakes.org)投稿系统投稿,请投稿时候选择栏目“环境DNA”。所有来稿均需通过正常审稿后决定是否值得发表。
《湖泊科学》编辑委员会、《湖泊科学》编辑部
2024年7月19日